免費獲取專業評估與規劃
- 限額50個 -
歡迎光臨托普仕留學!
上傳時間:2023-11-27 20:09:06瀏覽量:563
新加坡國立大學簡稱NUS,百度百科成立于1980年,但是實際創建要更早,成立于19世界初,能發展到現在全球前十名校,更是亞洲第一的地位,它中間也經歷了不少風云變化,下面就走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發展史,來見證它的成長吧!
1、初創:從七州府醫學堂起家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為現今的綜合性大學,NUS最初其實起家于醫學院。
19世紀尚屬英屬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的新加坡醫療資源匱乏。當地的公立醫療服務大多面向英國官員和警察,而本地人更傾向于求助傳統醫學。隨著殖民地的發展和鼠疫、霍亂等傳染病的流行,當地人的醫療需求不斷擴大。
1889年,海峽殖民地首席醫官西蒙醫生(Dr. Max Simon)率先提出訓練助理外科醫生的計劃。遺憾的是,這所萌芽中的學校沒有招收到足夠合適的學員。此后,殖民政府雖然也為設立醫學院做出了一些努力,然而都因各種原因宣告失敗。
直到1904年,陳若錦(Tan Jiak Kim)的請愿讓事情出現了轉機。
陳若錦祖籍福建省永春縣,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精通馬來語和英語。與父輩一樣,陳在經商的同時積極參與政治事務,致力于為華人群體發聲。1889年,陳被選為新加坡市立法議員,1901年聯合創立海峽英籍華人公會(SCBA)。1904年,考慮到新加坡當地的醫療狀況,陳若錦聯合華人領袖和非歐籍領袖向殖民地總督提呈請愿,建立醫學院。
同年10月4日,輔政司代表總督回應陳若錦,殖民政府同意建立學校,但由于資金有限,需各族人民自行募集$71,000建校基金,此事才可實現。
在陳若錦的號召和動議下,華人和非歐籍群體對這建校之事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很快,在殷商和不同幫派華人的合力資助下,建校基金共籌集到$87,077。其中,陳若錦以個人名義捐出了$12,000。這一數額遠超政府最初所預期。
終于,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1905年9月28日,七州府醫學堂(Strai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成立了。
1912年,因為接受了來自愛德華七世紀念基金的$120,000的捐款,同時紀念學校在愛德華七世在位期間建立的事實,七州府醫學堂更名愛德華七世醫學校(King Edward VII Medical School)。1921年,為更好地反映學校的學術聲望,學校再次更名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Medical College)。
2、合并:從醫學院到綜合性大學
1928年,另一所高等教育學院在武吉知馬(即NUS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現址)成立了,那就是萊佛士學院(Raffles College)。
萊佛士學院為紀念新加坡開埠百年而設立,提供文理方面的高等教育。1949年,愛德華七世醫學院與萊佛士學院合并。至此,兩校互為補充,組成了一所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在合并的初期階段,馬來亞大學發展迅速,并在吉隆坡成立分校。1959年,吉隆坡分校和新加坡分校分別成為獨立自治主體。同時,隨著新加坡實現完全自治、新加坡自治邦的成立,兩分校越發各自獨立。1962年1月1日,兩校徹底分離成為各自獨立的大學,即新加坡大學(University of Singapore)和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在此期間,1955年,新加坡還誕生了另一所以華語為媒介的華文大學,南洋大學。
華語教育與英語教育之爭一直是新加坡長期存在的問題,南洋大學則是最早使用華語進行高等教育的一次嘗試。遺憾的是,在當時,接受華語教育的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并不樂觀,其校園內對于政治事務的熱衷也使得南洋大學與政府沖突不斷。
1975年,政府促使南大引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1977年,南大開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開設聯合課程。1980年,南洋大學與新加坡大學正式合并,組成了現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標志著從民間到政府,這種使英語教育與華語教育的合流的努力達到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南洋大學雖與南洋理工大學同址,卻是兩所不同的學校。在南洋大學并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次年,即1981年,南洋理工大學才在南洋大學的原址上成立。
至此,新加坡國立大學也終于完成了從醫學院到綜合性大學的轉變,NUS終于確立了它的雛形。
3、發展:新世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合并之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一直向著更加現代化的校園和更好的高等教育而努力。1991年,NUS成為新加坡第一所接入互聯網的高校。1993年,NUS的全部本科生開始可以通過NUSNET接入互聯網。同年,一個融合了英美高等教育理念的教務系統開始在工商管理學院投入使用,并于次年正式推廣到NUS全部學院。
2004年,新加坡成立了高校自治,治理,和籌資指導委員會,幫助包括NUS在內的高校在教育市場中提高競爭力。2005年,新加坡政府接受該委員會的建議,決定給予公立高校更多的自主權。受益于這一政策,2006年4月1日,NUS正式成為了一所公司化的非盈利自治大學。
進入新世紀后,NUS與海外高校廣泛建立合作。2003年,NUS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皮博迪學院(Peabody Institute)合作成立了楊秀桃音樂學院(Yong Siew Toh Conservatory of Music)。2009年,Duke-NUS醫學院成立,旨在為當地醫生提供美式醫學培訓。2013年,Yale-NUS學院正式招生入學,成為新加坡第一所文理學院。
到今天,新加坡國立大學已經發展成了一所擁有17個學部(Faculties)和學院(Schools)的世界級高校,提供涵蓋文學和社會科學、商科、計算機、設計與環境、工程學、法學、音樂、理學、公共政策、公共衛生、醫學等領域的高等教育。
5、校園:從女子精神病院到肯特崗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前身,七州府醫學堂,最初設立于一所前女子精神病院內(Sepoy Lines,即現新加坡中央醫院所在地)。后來與其合并的萊佛士學院最初位于武吉知馬,即現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校址。
兩者合并成為馬來亞大學后,從中分離出來的新加坡大學開始在多個校區開展教學。在1960年代初,新加坡大學的文學和社會科學學院位于武吉知馬,建筑學院位于Ladyhill,工程學院位于Prince Edward Road,醫學和口腔醫學位于Sepoy Lines。
60年代后期,早先被英國軍隊占領的土地被歸還政府。杜進才(Toh Chin Chye),新加坡國父之一,當時的科學和技術部長,決定將新加坡大學的多個校址合并為一。1968年,肯特崗(Kent Ridge)被選中成為新加坡大學的新校址。
肯特崗校區由荷蘭城市規劃師薩姆·凡·埃姆登 (Sam van Embden)設計,并于1973年正式開工建設。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并成為NUS之后,仍然在肯特崗,Sepoy Lines,和武吉知馬三處同時運行。1985年,隨著國立大學醫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的落成,醫學和口腔醫學院從Sepoy Lines遷入新址。至此,NUS的校址正式落定,即現在的肯特崗校區(Kent Ridge Campus)和武吉知馬校區(Bukit Timah Campus)。
一所大學的建立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動。在這片南洋之上,NUS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見證了新加坡本身的發展和變遷。
以上是關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發展史的全部介紹,如果您對新加坡留學感興趣,歡迎您在線咨詢托普仕留學老師,托普仕留學專注美國前30高校申請,助力國內學子順利獲得美國藤校入讀資格。
下一篇:行前必備|新加坡大學交通路線